相比之下,全球科技巨头今年在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中称得上是 " 闭着眼睛狂按 0",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。 这场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正席卷整个美国社会。由于数据中心建设速度过快,美国甚至正面临一场日益逼近的电力供应危机。
中国科技企业也不遑多让,虽然芯片进口受限,阿里三季度资本开支仍达到了 317 亿元,环比增长 80%,创历史新高,除了新兴市场开拓外,增量主要来自于云计算基础设施拓展与新技术研发。尽管字节跳动不主动公开财报,但高盛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,其未来 3 年的资本开支预计为 6120 亿元。这意味着,其平均每个季度的开支将在 510 亿元左右。
而腾讯三季度资本开支仅为 130 亿元,在电话会议中还进一步下调资本开支指引。在这轮全球 AI 竞赛中,如果单轮投入力度,已经可以和小孩坐一桌了。
7 月 26 日,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在上海开幕,腾讯以 " 让‘好用的 AI ’成为普惠生产力 " 为核心主题参展。这大概就是腾讯 AI 战略的核心所在,好用的 AI 未必要由自己提供,将 AI 融入自家生态创造更多价值即可。
今年年初,腾讯将旗下的 AI 助手元宝从 TEG(技术工程事业群)划归 CSIG(云与产业事业群),标志着元宝从技术驱动转向产品驱动。随着 DeepSeek 的爆火,元宝高举 " 接入 DeepSeek R1 满血版 " 的旗帜,月活用户规模从国内前十开外,一举冲进前三。
从做产品的角度来看,元宝无疑是成功的。但从另一面来看,这意味着腾讯在 AI 技术中,回到了 " 造不如买、买不如租 " 的路线。作为一家大型企业,如此放低身段使用一家新兴公司的产品,这要么是知道自己做不出来,要么是不舍得砸重金搞研发。
不过,对腾讯创业史稍有了解的人,对于其今日在 AI 领域的布局大概不会感到意外。尽数腾讯旗下的当家游戏,几乎都逃不脱代理、收购、换皮三大样,游戏性的原创能力微乎其微。
在早期硬核玩家眼中,腾讯游戏长期处于鄙视链底端。但这并不妨碍腾讯凭借庞大的流量池和出色的运营能力,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游戏公司。
模仿 ICQ 的 OICQ(后改名 QQ),是腾讯创业的起点。这既奠定了腾讯成功的基石,也形成了腾讯的路径依赖。缺乏创新应用如同一个烙印,成为这家互联网巨头难以摆脱的标签。
03
不光是腾讯,相比于美国科技企业的技术主导,中国企业似乎更习惯于应用场景驱动,先看到商业价值,再进行投入,在学习与改进中实现市场突破。
不过,随着中国头部企业度过早期创业阶段,这种刻板印象正在发生转变。眼下风起云涌的 AI 行业,就是个鲜明的例子。
阿里的 Qwen 开源模型在全球权威开源榜单上常年霸榜," 平头哥 " 最新研发的 AI 芯片 PPU 在硬件数据上已经可以与英伟达 H20 掰手腕。就连近年来有些势微的百度,都在 AI 行业中进行了全栈布局。
这背后有一个行业共识,正在飞速发展的 AI 技术,是一个比互联网发明更伟大的科技进步。自 2022 年底 OpenAI 首次推出 ChatGPT 至今,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 AI 的颠覆式改变,以及 AI 在无人驾驶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事实上,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,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态,已经被 AI 深刻影响与重塑。
各家科技公司也都明白,如果未能在这场 AI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今后可能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。一旦败下阵来,将会输得非常彻底。
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几大科技公司大举入场甚至不惜举债投入的原因。国内的阿里、字节、百度等少数有能力进行 AI 研发的科技企业,也不敢掉以轻心。虽说这几家公司在投入规模上不能与美国科技公司相比,但其战略重心转移与资源匹配同样毫不犹豫。
马化腾也说了:"AI 是互联网百年不遇的机会,类似于工业革命。" 只不过,即使不跟美国科技公司比,哪怕是跟同等量级的国内科技企业对比,腾讯在 AI 方面的投入与研发现状,都显得有些过于 " 淡定 " 了。这种 " 淡定 ",或许是缺乏紧迫感,或许是一种举棋不定。
至少从短期内来看,AI 技术革不了腾讯的命。现在 AI 的商业化程度远远不足,短期内 AI 聊天也难以替代社交需求。所以,AI 带来的紧迫感甚至不如短视频对腾讯广告业务形成的直接冲击。
很多人记得,此前腾讯把视频号作为 " 全场的希望 ",调动大量资源在这上面,以确保不被短视频平台吞噬其广告等主营业务。而至今为止,好像没有看到腾讯把 AI 提高到这么一个战略高度。
或许正是这种商业上的精明,让腾讯反而成了所谓的 " 科技股避风港 "。近来,美国几家科技股公司股价大跌,引起人们产生 "AI 泡沫破裂 " 的担忧。相形之下,腾讯的股价显得十分坚挺。但是,且不说腾讯在这之前并没有出现美国科技股那样的暴涨,股价有无泡沫和 AI 行业有无泡沫明显不是一回事。
就算全球狂热的 AI 投资可能会导致 AI 基础设施建设过剩,AI 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真实存在的。或者说,人类即将进入一个 AI 技术驱动的新时代,这个逻辑是十分确定的。
基于这个判断,腾讯对 AI 的态度及其投入,都不能说是过于保守,而是正在主动放弃这场 AI 大竞争的参赛资格。不得不说,再这么下去的话,腾讯将彻底失去 AI 研发与创新的话语权。
目前,全球 AI 技术正处于加速迭代阶段,随时可能取得新的突破。以腾讯的资本实力和运营能力,相信在一段时间内靠现有主营业务也能活得很滋润,哪怕是采取 " 抄作业 " 的方式,在 AI 应用的商业变现上也不会落后于人。但这只能说明腾讯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,而不是一家领先的科技企业。
当然,距离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,更加遥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