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时捷来华“补课”:首个海外研发中心落地上海,最新技术方案明年上车

发表于 6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67 0
你的梦中豪华情车,正在把“造车灵魂”交给中国。
保时捷建在德国外的第一家战略级研发中心,已经落地上海,现在正式启用。


这一研发中心,不仅战略意义特殊,在集团内的地位也不一般,集研发、采购、质量于一体,更能拥有独立决策的话语权,目前正计划专门针对中国市场,开发信息娱乐系统和辅助驾驶解决方案。
土生土长的产品也终于刷出了“中国速度”,由中国团队主导的首项技术成果,还有几个月你就能在保时捷的车里见到了。
保时捷中国CEO感叹:保时捷想赢回中国市场,不是短暂的冲刺,而是更像“一场马拉松”。
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启用
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,11月5日正式启用。
选址落在上海嘉定区江桥镇,毗邻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核心区,办公新址面积超10000平方米。


研发中心集研发、采购、质量三大职能于一体,包括保时捷中国技术部、保时捷工程和保时捷数字科技等等。
中心设有专业车间和人机交互实验室等等,目前已组建起一支超过300名工程师的核心团队。


这对保时捷而言意义非凡,是其在德国魏斯阿赫研发中心之外,建成的首个战略级海外研发基地。
今年4月上海车展时,保时捷其实已经宣布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,如今是正式开始投入运营。
来到启幕现场的有保时捷中国CEO潘励驰(Alexander Pollich),以及保时捷全球现任CEO兼大众集团CEO奥博穆(Oliver Blume)——目前正是他任职保时捷CEO的最后时段。

△奥博穆
研发中心当前主要的研发方向,是为中国市场开发信息娱乐系统,以及辅助驾驶解决方案。
而且,保时捷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研发中心开放了权限,后者可以拥有独立决策和执行自主权。
奥博穆表示,传统的研发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市场变化,这样做可以打破层级汇报,尽快提升保时捷的成长速度,把开发周期从过去的几年缩短到几个月。


效果上也确实如保时捷所言,落地速度飞快,研发中心打造的第一项技术成果已经面世——
就是9月底在新能源汽车大会亮相的,首款专门面向中国市场打造的车载信息娱乐解决方案,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,德国总部协同支持。


保时捷曾透露,这一解决方案从2024年12月开始启动,明显缩短了研发周期。
系统采用沉浸式HMI(人机交互)设计,首次引入了基于LLM的AI语音助手和3D车辆展示功能。地图与导航设计设置了智能目的地预测,可以和手机车机无缝同步……


这一系统还和博泰车联、高德地图、思必驰等中国企业进行了技术整合或合作,预计到2026年,就会搭载到多款保时捷车型上。
用潘励驰的话说,这叫“以中国速度,回应中国期待”。


来中国补课,其实很好理解。只是现在来,时间刚刚好,还是有点晚了?
保时捷来中国补课,刚刚好还是来晚了?
和很多传统豪车一样,在新能源的浪潮下,保时捷也正在面临转型阵痛。
这一点在保时捷的中国市场销量上最为明显——
今年前三季度,保时捷全球交付了21.25万辆,同比下滑了6%。其中,中国市场降幅最大,前三季度销量为32,195辆,已同比下滑26%。
不过在德国本土,以及德国外的欧洲其他地区,保时捷的销量也出现了明显下滑。德国销量降到22492万辆,直接下降16%。欧洲其他地区也下滑4%。


销量下滑连带着公司的利润也受损,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0.4亿欧元(约3.31亿元),同比暴跌99%。
第三季度更是营业亏损9.66亿欧元,折合人民币亏损约80亿元,相当于日亏8696万元。


销量下滑带来的压力可见一斑,但同时,中国市场也是保时捷转型需要抓住的最大机遇。
尽管中国给保时捷带来的交付水平,已经逐年从第一变成了第三位,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依然是保时捷非常重要的战略阵地。
再者,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件事上,中国的迭代速度全球领先。如果不在中国建立研发力量,恐怕学习曲线还会拉长。


潘励驰也曾强调过,中国市场和用户非常“独特”——比起其他市场,中国车主更年轻,对数字化体验也有更前沿的需求。
新一代中国车主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。
现在对于“豪华车”的定义,不再是发动机、内饰,而是智能体验、软件、服务、生态用户运营等等。
所以,保时捷才要在中国开辟专属的研发力量,直接根据中国车主的数字化生活习惯,打造专属的智能解决方案,真正契合本地需求。


当然,保时捷在中国投入资源研发也不是头一次,追根溯源:
2014年,保时捷工程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;2019年在中国成立的数字化部门,在两年后独立为数字科技公司;2022年,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也投入运营……
所以研发中心的设立,更像是保时捷中国的研发力量进行了整合凝聚。
这也并非脱离保时捷的基因,其核心目标是结合德国工程能力和中国的数字化创新——给德系豪车装上“中国魂”,实现优势互补。
潘励驰还表示,保时捷想赢回中国市场,不是短暂的冲刺,而更像是“一场马拉松”。


践行这个道理的不仅是保时捷,还有不少全球汽车巨头,例如大众、BBA等,都在中国设立过研发中心,喊出过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的口号。
由此,从把研发中心搬来中国这类事上,我们或许还能看到的另外一层含义:
未来某些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技术走向,可能会由中国团队主导,并反向输出到全世界。



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全部评论

暂无评论,期待您打破宁静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发表评论
发布 联系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