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燕梳师院
2025年第三季度,保险资金持续大规模增持银行股,宛如资本市场中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。
数据表明,险资现身于23家A股上市银行的前十大股东行列,重仓市值一举突破3000亿元。
01
从表面观之,这仿若一场低估值资产的价值发现盛宴。然而,深入洞察便会发觉,一场危险的“财务魔术”正悄然上演。
银行股普遍具备低市净率的特性,正被部分存在问题的险企巧妙加以利用。
它们借助财务手段,将持股转变为长期股权投资,进而在账面上凭空缔造出巨额收益。
这种操作的核心逻辑在于:当保险公司对银行的持股达到可派驻董事的程度时,依据会计准则,可将其从“公允价值计量”调整为“长期股权投资”。
如此一来,账面价值便会即刻从被低估的市价跃升为实际净资产值,二者的差额部分则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。
02
此类典型案例不胜枚举。幸福人寿在2024年通过对南京银行(11.650, 0.04, 0.34%)的持股调整,使得长期股权投资项从4.31亿迅猛飙升至55.78亿,成功地将9.82亿的营业亏损扭转为1.95亿净利润。同样的情形早在2020年便已出现——彼时3.22亿的营业外收入掩盖了2.33亿的营业亏损。
这种财技堪称“扭亏速成法”:低价购入破净银行股,获取董事会席位,切换记账方式,账面旋即“盈利”。但所谓的“盈利”,本质上是运用会计手段将未实现的估值差额提前确认,从而形成了无法变现的“纸面财富”。
03
更为危险的长期隐患正在不断累积。转为长期股权投资后,银行分红不再计入收益,而是直接冲减投资成本。
在银行普遍约30%的分红率之下,这些投资的账面价值会如滚雪球般不断膨胀。
中国人保(8.630, 0.09, 1.05%)对兴业银行(21.180, 0.01, 0.05%)的持股便是典型范例——投资成本为170亿,而账面价值已突破1000亿,与实际市值625亿形成了377亿的“虚胖”。
这种膨胀不会停歇,因为每年银行的留存收益都会按持股比例增加投资账面价值,而分红仅能抵消一小部分增长。
04
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中小险企而言,这种操作无异于饮鸩止渴。信泰人寿、弘康人寿等通过类似手法虚增利润,积累的却是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账面资产。一旦被迫转回公允价值计量,极有可能引发巨额亏损。
更令人忧虑的是,部分中小银行与险企似乎达成了“默契”——持股3%便能获得董事会席位,为记账方式的转换大开方便之门。
当前,保险业面临的“资产荒”确实使高股息银行股颇具吸引力。然而,健康的投资与财务操纵仅一线之隔。监管机构应当对这种利用会计准则漏洞制造“纸面繁荣”的行为保持警惕,投资者更需明察秋毫,识别那些利润主要源于“会计魔术”的险企。
毕竟,“当潮水退去时,才知道谁在裸泳”——这些被刻意放大的账面价值,终有一天会以更为惨烈的方式回归真实。(编辑/陈飞)
责任编辑:李琳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