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中的铁路风景

发表于 9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14 0
又是一年春节,我站在崭新明亮的候车大厅里,抬头望着电子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车次信息。身边人来人往,有人拖着轻便的行李箱、有人挎着小巧挎包、还有的轻装简行,神情从容。不远处,孩子们趴在落地窗前,指着窗外流线型的高铁列车兴奋地叫嚷着。我下意识地抬手看了看手机上的行车信息,上面写着我再熟悉不过的故乡的名字。
看着手机里的行车信息,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。遥想当年时光,那时的春节,也是一票难求,火车站人山人海,排队买票,大排长龙,或者委托亲戚帮忙买,往往要等很多天,也不一定买得到。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被妈妈抱住,紧紧跟着爸爸的步伐,挤在老旧车站的售票窗口前,汗味、泡面味和焦虑的气息在空气中交织。经过数小时的排队,终于拿到了两张站票——从新疆到家乡,那趟绿皮车要晃晃悠悠走整整三天。候车室里,空气浑浊得能看见浮尘。广播里列车时刻的通报夹杂着刺啦杂音,每次播报都引发一阵骚动。墙壁上挂着机械钟,指针不慌不忙,而等待的人们脸上写满焦灼。
当时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“K字头快车”。绿皮车缓缓进站时,人群如开闸洪水向前涌去。母亲紧紧抓着我,父亲提着行李,奋力将母亲和我挤上车厢。车厢里,人贴着人,几乎无立锥之地。连接处、过道里,甚至厕所门口都塞满了人。各种方言、叫喊、婴儿哭声交织,奏响一曲特殊的出行交响。爸爸把行李垫在身下让我和妈妈坐着,坐在过道里,看着窗外缓慢后退的风景。夜色渐深,月光透过车窗洒进来,照在挤在一起睡觉的旅客身上。那时我想,要是能快一点,再快一点,该多好。而现在情况改善了很多,乘警不断的游走在车厢里,给我们讲解反诈知识,同时保护着我们的安全,乘务员也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。尽显一片忙碌又带有和谐的新篇章。
2008年,京津城际开通,那是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。我第一次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“贴地飞行”是什么样子,从北京到天津,一杯水还没喝完就到了。那一刻,我隐约感觉到,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,变化确实接踵而至。
随后十年,高铁网络以惊人速度延展。京沪、京广、哈大、兰新⋯⋯一条条钢铁巨龙穿山越水,重新定义着中国的地理时空。曾经需要“铁腚功”的漫长旅程,被压缩成一杯咖啡的时间。
车站也在变。钢筋水泥的老站房被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枢纽取代。从功能单一的候车场所,变成了集交通、商业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北京南、上海虹桥、广州南、乌鲁木齐站⋯这些不只是车站,更是集高铁、地铁、公交、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。候车室里有书店、咖啡厅、快餐店,座位充足,秩序井然。当年那种“春运式”拥挤,正逐渐成为历史记忆。
购票方式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。从通宵排队到鼠标轻轻一点,再到指尖在手机屏幕上一划,几分钟完成购票。电子客票推行后,连纸质车票都成为了历史,身份证一刷,轻松进站。记得有一次,我匆忙赶到车站,好不容易排队到我取票时,工作人员微笑着说:“先生,不用取票,直接刷身份证就行。”那一刻,我才真切地感受到,铁路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老样子。
随后的几年里,我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巨变。四纵四横,然后是八纵八横,高铁网络如同毛细血管,延伸至国土的每一个角落。西成高铁让“蜀道难”成为历史,哈大高铁穿越严寒地带,海南环岛高铁让游客轻松环岛旅行……一个个奇迹在铁轨上诞生。当时翻看着这些新闻的我也想着,要是我也能坐上高铁该多好啊。
大学时,我坐上了迄今为止我唯一一次的高铁之旅,那时,正赶上疫情,很多地方还没有放开,所以我只能去河南老家,买票时,看到了高铁的火车票,于是就购买了这二十四年来唯一的一张高铁票,而我在火车站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高铁的先进时,才明白听别人说,不如亲身经历这句话的含金量;进站时,人脸识别系统一秒核验,闸机自动开启。站台上,复兴号列车如银色的子弹,静待出发。车厢内,无线网络全覆盖,我甚至可以一边赶路一边跟父母打视屏电话。座椅更加宽敞,每个座位都有充电接口,还有无声车厢为需要安静的旅客提供选择,。此时我充分感受到高铁不但速度更快,就连舒适度,也完全不是普通火车能匹敌的,那一刻,我真心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高铁的飞速发展。
列车启动,加速,很快达到时速350公里,却依然平稳如初。我打开手机,查看列车位置——这是又一个令我惊叹的功能,实时定位,精确到米,到达时间可以预测到分钟。邻座是一位老人,他告诉我,他是专门来体验高铁的:“我年轻时在铁路上工作,开的就是那种烧煤的蒸汽机车。现在这车,真不敢想象啊。”他的眼中,有泪光闪烁。
窗外的景色一览无余。金色的阳光下,田野如海,村庄如岛,高速公路与高铁时而并行,时而交错,构成一幅立体的交通画卷。一列对面开来的高铁呼啸而过,只有两三秒的交错,却让我想起了那些年缓慢的绿皮车。
我走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,我想起很多年前,在绿皮车的连接处,那里是吸烟区,也是我躲避拥挤的临时避难所。铁轨撞击接缝处发出的“哐当”声,至今还在记忆深处回响。而今,那有节奏的“哐当”声已经在无缝轨道的发展下被平滑的静谧取代。列车准时抵达目的地,停车时间只有两分钟。我站在车门口,看着上下车的旅客。他们从容不迫,仿佛高铁的快节奏已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,成为一种理所当然。乘务员熟练地搭上渡板保护着我们下车的安全。高铁,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,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那天的团圆饭,格外温馨。窗外,一轮明月高悬;屋内,三代同堂,笑语盈盈。那些曾经漫长的旅途,如今变得短暂;那些曾经艰难的归途,如今变得轻松。铁轨连接起的,不仅是城市与城市,更是过去与未来,梦想与现实。
(作者:支俊伟)
全部评论

暂无评论,期待您打破宁静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发表评论
发布 联系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