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刊发于2025年《摄影世界》杂志11月刊
《用镜头定格人像和谐共生的温暖瞬间》
摄影并文/胡超
向上滑动可查看本期杂志
向下滑动查看
西双版纳的晨雾还未散尽,丛林里已传来象鼻卷动枝叶的轻响——那是野生亚洲象在漫步,是这片土地上动人的生命密码。四年前,野象界的“明星天团”短鼻家族,以一场波澜壮阔的北上南归之旅,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,也开启了我满怀感悟的追象之旅。
2024年8月8日,“然然家族”和“短鼻家族”象群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活动时,一辆复兴号列车从山脚下的中老铁路上驶过(无人机照片)。
时间回到2021年5月底,从西双版纳出发,一路北上、边走边吃的“短鼻家族”象群来到玉溪市峨山县。彼时,它们已远离故土约500公里,逐渐接近滇中城市群的人口密集区,距离人口超800万的云南省会昆明仅有100公里,可谓是百年不遇的新奇事。
作为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,我第一时间奔赴峨山县城。从相关单位获悉象群活动的大致方位后,便即刻奔向现场。须知,野生亚洲象虽憨态可掬,攻击性却不容小觑,其奔行速度远胜人类,采访与拍摄必须恪守安全距离,这是与它们“对话”的首要准则。
2024年8月8日,“象爸爸”王波给大象羊妞喂食胡萝卜。胡超 摄
突破重重阻碍进入核心区后,我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,操控无人机升空,定格下象群低头觅食、穿越山林的瞬间。稿件发布后,快速被包括美联社、路透社等在内的500余家媒体转载。不久后,指挥部出于安全考量暂停媒体无人机拍摄,我竞成了唯一在现场用无人机拍到象群的摄影记者。这也让我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份责任,要把这群野象的故事,更好地讲给更多人听。
2024年8月8日,“象爸爸”陈继铭给大象龙龙冲凉。胡超 摄
随着迁徙热度持续升温,现场指挥部的报道模式转为统一拍摄、发布象群动态。我也随之调整工作重心,从一线拍摄转向整理指挥部传来的实时影像,捕捉那些藏在象群背后的故事。我和同事把“象群在树林里躺平睡觉”“小象在水池中嬉戏打闹”“象群南归背后的守护故事”等迁徙途中的故事精心编辑,成为网络上一个个热门话题。
那三个月里,太多画面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:监测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,实时追踪象群轨迹,筑牢人象安全防线;工作人员奔走于村寨之间,紧急疏散象群活动区的民众,又以玉米、甘蔗等为“引路粮”,引导象群向南迁徙;有村民主动捐出家中种植的数吨玉米,与工作人员一同喂给象群食用;也有渣土车司机24小时待命,为阻拦象群误入人口密集区,一周未曾归家,食宿皆在驾驶室中解决……
2023年5月9日,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,两头小象在玩耍(无人机照片)。胡超 摄
2021年8月8日,在人类的悉心引导下,象群终于跨过元江,重返适宜栖息的天地。我站在江对岸的山坡上,不禁想起这三个月里见过的每一张坚守的脸,这场跨越山河的北上南归之旅,不仅是“短鼻家族”的迁徙史诗,更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。
2023年5月9日,“短鼻家族”和“然然家族”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觅食(无人机照片)。胡超 摄
回归故土的“短鼻家族”随后分群而居,淡出公众视野,却始终牵动我的心。这份执着在2023年5月有了回响,我与同事终于捕捉到“短鼻家族”的踪迹,并独家发布了它们的最新动态。彼时,“短鼻家族”已一分为二,一部分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活动,另一部分与“然然家族”共同活动在景洪市大渡岗乡。
那次与“短鼻家族”象群相遇时,它们正在景洪市大渡岗乡的农田里大快朵颐。享用完美食后,它们又踱步至池塘沐浴戏水,惬意而自在。为守护这份安宁,彭金福等亚洲象监测员每日追踪象群踪迹,及时向周边村寨发送预警,提醒村民避开象群出没区域。他的手机里,近20个预警群全年无休地更新信息,为村民的出行保驾护航。
2024年8月8日,“短鼻家族”和“然然家族”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的泥塘里玩耍(无人机照片)。胡超 摄
2024年8月的一次追踪,至今仍是我记忆中最鲜活的片段。那天,我与获得“金牌巡象员”称号的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一同追寻象群。无人机镜头里,大渡岗乡的山坡绿草如茵,中间一方泥潭成了野象的欢乐场,“短鼻家族”与“然然家族”的成员们纷纷挤入泥潭,或侧身翻滚,或长鼻互相泼洒泥浆,庞大身躯憨态尽显。
傍晚时分,它们缓步登上山脊,低头觅食,而山脚下的中老铁路上,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。我迅速按下快门,将“绿巨人”列车与象群定格在同一时空。我想,这一刻的同框,或许是对人与野象“和谐共生”最生动的诠释。
2023年5月10日,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,“象爸爸”陈继铭带救助象“龙龙”进行野化训练。胡超 摄
同年8月下旬,彭金福在大渡岗乡发现一头落单幼象,其右后腿带着明显伤疤,步履蹒跚。为防止伤情恶化,工作人员迅速将它送往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。这里有一群被称作“象爸爸”的专职驯养员,他们悉心照料着暂不能回归野外的亚洲象。我数次来到这座受伤野象的“避风港”,记录下保明伟、陈继铭、王波、莫诗宇等“象爸爸”与野象们在一起的温馨瞬间:陪它们进行野化训练,为它们定期体检,用耐心与关爱助力它们重返自然……经过数月精心护理,这头名叫“崽崽”的小象,伤情逐渐稳定,健康状况日益好转,身高和体重均显著增长。
2023年5月9日,“短鼻家族”和“然然家族”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觅食。胡超 摄
这四年的追象之旅,我拍下的不只是象群的足迹,更是无数人把“守护”藏进日常的模样。在全球亚洲象总量减少的背景下,云南野象数量从1976年的140余头,增至如今的300余头。这份“中国答卷”背后,凝聚着太多人的付出。而我有幸,将这些动人的故事一一记录。
风又吹过丛林,象鸣穿过晨光,我的镜头,还会继续追着它们的身影。
胡超
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采访室主任,
长期深耕云南,聚焦生态文明建设、民族团结进步等领域报道。
曾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,
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,
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报道
可扫码订阅 《摄影世界》杂志2025年11月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