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0添加”的文字游戏该退场了

发表于 4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93 0
“原来‘零添加’的范围,全由商家说了算。”据《法治日报》报道,近期,多位消费者反映,市场上部分食品包装以醒目的“0添加”(或“零添加”)字样吸引眼球,却在角落用极小字体标注,仅指个别成分未添加,给消费者制造该商品“纯净健康”的错觉。
随着生活条件改善,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。一些商家正是抓准这一心理,采用“大字吹牛皮、小字说实话”的营销策略,将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信息字号加粗加大,而将真实的配料信息隐藏在微小字体中,消费者很容易受骗。
例如,某面包包装上突出显示“零添加”,右上角却有极小的角标,需翻到左下角才能看到“零添加香精、色素”的说明;再如某品牌酸奶宣称“0添加蔗糖”,配料表第二行却赫然写着“结晶果糖”……这种误导行为终究是纸包不住火,只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与反感。
事实上,相关部门已注意到这一问题,并采取措施加强规范。今年3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,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。尽管目前市场上较少见纯汉字的“零添加”宣传,但仍有不少商家在广告中突出“0添加”或放大“0”字,试图打擦边球。
“0添加”文字游戏,本质是一些商家为蒙蔽消费者耍的小聪明。当大多数商家沉迷于营销噱头而非技术提升,行业创新动力将被削弱,最终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损害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。
要将包装上的“安全”转化为消费者盘中的安全和食品行业的安全,仍需多方协同努力。相关部门应加强全链条监管合力,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以正视听。企业应摒弃“打擦边球”思维,如实标注配料表,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不必要的添加剂。消费者也应擦亮双眼,关注营养成分而非营销标签,矫正“所有添加剂有害论”。
真正优质的产品,不是文字游戏玩出来的。只有监管有力、企业诚信、消费者理性三者共同作用,“配料干净”才能回归本质,“0添加”的乱象也才能真正退场。(本报评论员邱犇)
全部评论

暂无评论,期待您打破宁静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发布 联系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