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奖得主用AI写采访稿,自曝用过DeepSeek,认为学历将越来越不重要

发表于 昨天 19:15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55 5
专题: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&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 —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·莱维特谈人工智能与人类学习的未来
  郝倩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/ 发自上海
  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,新浪财经独家对话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、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·莱维特(Michael Levitt)。
  这位以“生物大分子计算建模”闻名的科学家,如今正密切关注AI如何改变人类学习与思考的方式。虽然教授已经78岁了,可他却是一个AI工具的忠实拥趸,他对所有的未知都抱有好奇和兴趣,开放的心态。他认为,人工智能不会让人变得懒惰,而是推动人类学习的“第二次启蒙”。
  AI让知识变得“可说即得”,哪怕一个不识字的人,只要能说话,也能通过AI完成任何事情。这意味着教育特权正在被削弱。
  “未来,一个聪明但没上大学的年轻人,与名校毕业生的差距,会越来越小。”莱维特对新浪财经坦言。

莱维特(中)与妻子(左)
  一位AI工具的全能爱好者
  我问莱维特,如果 AI 能完成建模、测试、设计、写作甚至编辑,那人类的创造力还有什么意义?
  莱维特拿出他的苹果手机,手机的屏保是他与夫人的照片。他说,“我认为 AI 更像是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延伸。”
  “想想智能手机。他说,它极其复杂,但每个人的使用方式都不同。你的主屏可能与我的完全不同,它反映了你的个性。若我把手机从你手里拿走,你会立刻感觉自己’变笨’了——打不了电话、无法支付。AI 也一样,它本身不会主动做事。理论上它能给你的朋友打电话说你不喜欢他,但它不会自己去做。
  关键是:我们并不会因为计算器比我们算得快而不安——我们只是用它。同样,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 AI。
  莱维特说,“使用 AI 的人”一定会比“不用 AI 的人”更强,也会比“AI 本身”更强。人类与 AI 是互补关系,就像一部放在桌上的手机毫无用处,但放在你手里,它立刻成为强大的工具。
  他引用了英伟达CEO黄仁勋说过的一句话——“你不该害怕 AI,而该害怕使用 AI 的人。”
  “过去三年我一直在告诉每个人——无论你是翻译、记者还是科学家,都应该找到 AI 对你个人有帮助的方式。每个人的使用方式不同,但它都是极其强大的工具。”
  “如果今天有人说:’我是记者,我只手写,不用电脑,也不用录音设备’,那当然可以,但这就像把自己困在 50 年前。AI 只是新一代工具而已。对我而言,它令人振奋而非可怕。”
  更有趣的事,莱维特要求我在采访结束,把这段音频发送给他,他会给我一个完整的“文稿”,然后让我告诉他,使用AI的感受如何。
  我以为他在开玩笑。可采访结束,他真的给我发来短信,要我把录音文件发给他,他要给我生成一个文稿。
  而且莱维特教授真的做到了,按照承诺,他给我发来了由这个采访录音生成的英文文稿。他用的是Open AI Whisper语音转文字的工具。
  当然,在我看来,从录音,到英文文稿,到中文文稿,再到一片成型的文章,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而AI工具确实是减轻了这其中最重且重复无趣的工作部分,那就是录音转文字。至于生成稿件,我觉得没有真人引导,自动生成的文章依然是空洞没有灵魂的。起码现阶段如此。
  莱维特教授介绍说,他自己使用了多种AI工具,不只是最早的 ChatGPT,还有 DeepSeek、Google 的 Gemini、Claude 等。
  我问他有没有用Grok(马斯克的AI工具)。最近Grok图片生成视频的功能很火。在X上,越来越多的网友会在一些热门话题,图片和视频下面提问Grok,从“这个视频(或者图片)是否为AI生成”,到让Grok及时给出真假判断和背景信息。
  他说,他还没用过Grok。
  我笑了,打趣说那可能埃隆-马斯克听了会不高兴。
  莱维特也笑了,他说,也许我该试试他的产品。“但我把这些 AI 看作我的学生——它们有时还能互相合作,非常有趣。其实没有人真正知道 AI 最佳的使用方式。”
  他坦言说到,当年智能手机刚出现时,有人向他推荐一款iphone,他也说了“不需要”,直到有人让他“摸一摸”试一试。这一试,就爱上了。
  我问他,是不是“再也回不去了”。
  莱维特说,是的,“可是我很高兴,也不后悔”。
  在莱维特看来,人类进步的关键在于:我们的大脑和两万年前并无不同,但我们有了工具、有了文化。文化赋予了我们新的能力。
  依靠AI,会不会让人变笨?
  我问了他一个最近被广为讨论的话题,当人人都使用AI工作,学习,减轻研究负担,会不会让人失去创造能力,变得“更不聪明”。
  莱维特教授看着我,直言“我不这么认为。你知道吗,人们在互联网刚出现时,也说过一模一样的话”。
  他认为,实际上,现在人们写作的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。他们在拍视频、剪影片。如今几乎每个十几岁的女孩都是个不错的“小电影制作者”。这其实是一种极好的创作技能。
  所以他并不觉得AI工具越来越普及是一个问题。相反的,他认为那些最反对新技术的人,其实根本没真正用过它。
  这就像是那场经典的争论——PC好还是Mac好?
  “通常喜欢PC的人从没真正用过Mac,却坚信Mac不好;反过来也一样。而我呢?我希望两者都能用。事实上,我确实都在用。”
  “因为答案从来不是’非此即彼’,而是’此亦彼亦’。就像AI和人类——不是取代关系,而是结合关系。”
  莱维特说,过去三年,我们见证了很多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。没有人想到ChatGPT-3会如此聪明,也没人想到手机能如此精准地理解语言。
  “我认为,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会被改变。我们不知道改变会是什么,但一切都会被重塑——希望是朝好的方向。”
  还是那个经典的例子,在西方,始于15世纪的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在当时也引发了巨大的混乱,比如欧洲在印刷术普及后就爆发了百年宗教战争。
  但现在再回顾历史,没人会说“我们不该印书”。因为我们知道,长远来看,结果是积极的。
  AI让每个人都拥有“私人教师”
  莱维特教授细数了很多他认为AI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。
  现在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,其处理速度已经超过1992年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。莱维特教授说,他在90年代时用的计算机,内存不到1兆字节。而现在的手机,随便一台都能有200GB。这比他当年的计算机强十万倍。
  “当iPhone刚推出时,它价格昂贵,只有少数人拥有智能手机。如今,全球大约有100亿部手机,几乎人手一台。全球约80%的人都能接入智能手机,意味着他们几乎可以访问世界上所有的书籍与论文。”
  “当我读书时,必须去好的实验室,因为那里有好的图书馆。像《自然》杂志这样的期刊要通过邮寄,有的地方要等一个月。可伦敦附近的研究者第二天就能看到,那是一种巨大的优势。但现在,这种差距都消失了。”
  在莱维特看来,AI对教育的最大意义,不在于取代老师,而在于赋能学习者。
  他指出,AI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路径——即时反馈、无限资源与跨语言的理解能力。
  “我妻子的母语是希伯来语,她用AI把文章翻译成英语,AI不仅准确,还能保留语气与文风。这种能力在人类翻译中几乎不可能实现。”莱维特认为,这意味着,学习不再受限于语言、地域或教育资源。
  “过去你必须进入好大学才能接触到好图书馆,如今一部手机就能访问全球的知识体系。”
  因此,莱维特强调,AI时代的教育不应再以“掌握知识”为目标,而是培养“提出好问题的能力”。
  “AI拥有所有答案,但它不会主动告诉你该问什么问题。”他说,“当我年轻时上课,我不喜欢提问。现在我告诉学生,真正的学习从提问开始。”
  他甚至认为,“prompt engineering”(提示词工程)这个概念被高估了——“与AI交流就像和一个聪明的12岁孩子说话,不需要术语,只需要清晰的思考。”
  失败的价值:AI不会替代经验
  在AI能写、能编、能设计的时代,很多人担心年轻人失去实践与失败的经验。莱维特对此并不悲观。
  “教育最大的误区是让学生害怕出错。其实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。”
  所以对年轻人,莱维特的建议是:接受新想法、敢于尝试。要敢于走出舒适区,做让自己不确定的事。不要总想着“我想和以前一样”,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哪种方式才是“对的”。只有多尝试,才能发现真正有趣的东西。
  ”不要害怕犯错。这点太重要了。现在的教育让年轻人太在意’做得好’,但真正的成长来自失败。如果只做简单的事,你永远不会犯错,但也永远不会成为领袖。“
  所以,去冒险吧。莱维特说。
  他甚至举例说,体育可能是一种“训练失败”的好方式。“有的人擅长学习但不擅长运动,而体育能让他们理解挫折的意义。”
  学历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
  谈到AI与教育的未来,莱维特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:学历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。
  “过去,教育是知识的入口;现在,AI让任何人都能获取知识。”
  他指出,世界上许多科技巨头创始人——比尔·盖茨、扎克伯格、谷歌的拉里·佩奇与谢尔盖·布林——都在大学中途退学。“他们能进入顶尖大学,说明足够聪明;但他们的想法比课堂更重要。”
  “未来,一个没有大学文凭但会用AI的年轻人,可能比传统意义上的‘名校毕业生’更具竞争力。”
  AI让知识变得“可说即得”,哪怕一个不识字的人,只要能说话,也能通过AI完成任何事情。这意味着教育特权正在被削弱。
  “未来,一个聪明但没上大学的年轻人,与名校毕业生的差距,会越来越小。”莱维特对新浪财经坦言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 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责任编辑:梁斌 SF055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全部评论
问题本身不包含第三个选项,所以不应该有第三个选项。
昨天 19:30 ·回复
学历和读书不要搞混了。有人有学历但是读死书。
昨天 19:27 ·回复
不敢苟同
昨天 19:24 ·回复
他指出,世界上许多科技巨头创始人——比尔·盖茨、扎克伯格、谷歌的拉里·佩奇与谢尔盖·布林——都在大学中途退学。“他们能进入顶尖大学,说明足够聪明;但他们的想法比课堂更重要。”
昨天 19:21 ·回复
“未来,一个没有大学文凭但会用AI的年轻人,可能比传统意义上的‘名校毕业生’更具竞争力。”AI让知识变得“可说即得”,哪怕一个不识字的人,只要能说话,也能通过AI完成任何事情。这意味着教育特权正在被削弱。
昨天 19:18 ·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发布 联系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