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剧!6岁女童双眼失明!这个“哄娃神器”可能让孩子眼睛报废

发表于 昨天 21:50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550 0
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,心里像被谁狠狠揪了一下。
一个6岁的小姑娘,不是摔伤,也不是天生眼疾,而是因为长期盯着手机和平板看动画片,导致视网膜静脉堵塞双目失明


那一刻,我忍不住想:我们大人为了图个安静,塞给孩子一块屏幕,到底是在哄他们,还是在慢慢推他们走向深渊?
你可能会想,这只是个个案吧?不,现实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、更可怕。
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商场、餐厅、地铁车厢,你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:
一个小小的孩子,手里捧着手机,目光一眨不眨,表情呆呆的,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屏幕里的卡通人物。旁边的大人,有的在刷短视频,有的在和朋友聊天,没人去管孩子的眼睛是不是已经酸到发疼。
数据显示,现在的孩子,接触电子屏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了2.3岁
也就是说,很多宝宝刚学会走路,就已经开始用小手滑屏幕了。
医生说,孩子的眼睛很脆弱,连续盯屏大约20分钟,泪膜就会破裂,眼睛就会干涩、发痒、红肿。长期下去,不仅近视提前到来,视神经也可能受到不可逆的损伤。
教育部早就反复提醒:0-3岁的孩子,应该完全禁止使用电子屏幕。可现实呢?多少家长把这句话当耳旁风,甚至觉得“这有什么大不了的,反正别人家孩子也这样”。
可是,那半小时的清静,换来的,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黑暗。
为什么越禁止,孩子越想玩?
不少家长跟我吐槽过:“孩子一回家就抱着手机不放,作业也不写,怎么管?”还有人说:“我不让他玩,他就发脾气、哭闹,真是没办法。”
其实,这种现象并不奇怪。心理学上有个原理:稀缺+限制,会让欲望膨胀。你越是直接粗暴地禁止,孩子越会觉得那是“宝贝”,越想方设法去玩。而且,如果家里没有别的替代活动,他们的大脑就会把“快乐”跟“电子设备”绑定在一起,一旦没了,就觉得无聊、空虚,甚至焦虑。


所以,想让孩子不沉迷,不是靠吼、靠抢,而是要科学引导。
2个对付孩子“手机瘾”的科学方法
我总结了2个被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验证过的办法,而且都是可以立刻上手的。
方法1:让快乐不只来自屏幕
孩子爱玩手机,本质是大脑喜欢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。那我们就用其他方式,去激发同样的愉悦。

  • 制定一个“1+1规则”:先进行1小时的户外活动,再允许玩30分钟手机。比如打篮球、骑平衡车、踢足球,让他们的身体动起来。
  • 选择“高反馈”的活动,比如搭乐高、做拼图,这类活动完成后会有很强的成就感。
  • 最重要的一点——家长要参与!你在旁边和孩子一起踢球,他才会觉得这是“有趣的事”,而不是“被迫放下手机的事”。
我自己试过,把手机时间换成全家去公园玩飞盘,孩子跑得满头大汗,回来后倒头就睡,完全忘了要找手机。
方法2:让孩子自己做决定
孩子对控制感有天然的需求。如果所有规则都是你单方面定的,他们会有反抗心理。但如果他们参与制定,就会更愿意遵守。

  • 跟孩子一起制定“家庭电子设备公约”,比如每天用手机的时间上限、使用的时间段。
  • 给他们两个选项:“先写完作业后玩1小时”,或者“分两次各玩30分钟”。
  • 准备一个可视化的计时工具,比如沙漏计时器或者倒计时应用,让孩子自己看到时间在流逝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,孩子会觉得“是我自己答应的”,而不是“被爸妈强迫的”。


家长最容易犯的4个错误

  • 自己天天躺着刷短视频,却要求孩子别碰手机。
  • 不在乎孩子每天到底在看什么,是学习还是无脑娱乐。
  • 允许孩子随时随地玩手机,比如边吃饭边玩手机,时间久了就难以改掉。
  • 没有打招呼突然没收所有电子设备,让孩子产生更强的报复性渴望。


辣妈语录:
你我都知道,在这个数字时代,完全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不现实,也没必要。真正重要的,是教他们怎么健康地用
别忘了,孩子的眼睛才刚开始看世界,他们的童年更多的是应该在阳光下奔跑、和同伴的嬉笑,而不是蓝光下的孤单。我们做父母的,不是要当看门人,而是要当引路人,陪着他们走向更广阔、更明亮的生活。
你说对吗?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全部评论

暂无评论,期待您打破宁静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发布 联系QQ